有梦想才会有希望;有希望才会有激情;有激情才会有事业;有事业才会有未来。如果想创业,农村有无限的可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你想,你就去做,就能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让我们来听听在生物学博士马瑞强的水果玉米“梦”。本期节目中,让我们跟随内蒙古台记者段忆涓、巴彦淖尔台记者殷晓慧、图亚、张谨一起走近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生物学博士马瑞强,去感受他梦想的朴实、逐梦的艰辛和圆梦的欣喜。
我们知道玉米可以烤着吃,也可以煮着吃,但是像水果一样生吃不知道您尝试过没有。如今,一种可以生吃的玉米已在乌拉特中旗试种成功,目前正在大面积推广,这种能生吃的玉米被称为“水果玉米”。而把水果玉米带到乌拉特中旗的是一位80后的博士生马瑞强。
马瑞强是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博士,2010年,博士毕业后,顺利进入北京一家央企,捧到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可是,上班后不久,他却开始琢磨回乡创业。经过一番调研和慎重考虑,他下定决心要回乡种玉米。他的决定引起了周围很多人的不解,尤其是父母,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引以为傲的儿子考上大学,鲤鱼跃龙门,没想到,寒窗十余载读完博士后,又要回家当农民,父母怎么也想不通。
马瑞强的母亲李玉凤:“我就是说,供你读书20年,也不容易,你再回来种地,我实在不想让他种地。”
马瑞强的父亲马继文 :“出去念书了,再回来种地,我们就是当时想不通,全家都有意见,都对他有看法。”
父母不同意,当时妻子也刚刚怀孕一个多月。阻力重重,可马瑞强却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定要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来。2011年,他带着水果玉米籽,回到了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老家,成立了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准备大干一场,但是一开始乡亲们接受不了这个“新鲜事物”,谁也不愿意加入,马瑞强就让父母先试种,自己开着面包车,去附近的18个村子轮番做工作,愿意种的,他给争取补贴,好不容易拉进来十几个人。水果玉米是种下了,可是更大的问题却在后面。合作社成立之初,经历了重重考验,基本上创业路上的所能遇到的困难马瑞强都遇到过:资金困难、信息不对称、农民不接受等问题为这次创业蒙上了层层的迷雾,外人的冷眼旁观、家人的怀疑动摇等等……
水果玉米在销售到外地之前要先冷藏,所以冷库就成为了关键,为了省钱,马瑞强把他的冷库选在了离家50公里远的乌镇, 冷库位置选的偏,运送玉米也要在晚上十点以后,装卸工嫌苦嫌累集体罢工。马瑞强只好让老父亲和妹夫来当劳力搬玉米,加上他自己,三个人每人每天平均下来要扛五百多袋玉米。马瑞强的父亲马继文:“我种了30来年地,那是最累的一年,因为他刚回来,冷库又不在这,没白天没黑夜,每天回来都是半夜一两点。”
冷库租了一个月,中间两次断电,差点把马瑞强压垮了.马瑞强:“当时我一看那一看那玉米都全黄了,我当时心里感觉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了。那相当于一库六万多的玉米,两回就是十二万的玉米,对于一个刚回来创业的我来说,当时是一个天大的打击啊,那个损失是非常非常大,当时我的心里就像天塌下来一样。”
回乡创业第一年,马瑞强一分钱没挣,前后算起来还赔进去将近15万块钱。尽管如此,不愿服输的马瑞强还是坚持着。第二年,马瑞强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和当地企业合作成立了内蒙古朔河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吸收更多的农民加入。从2011年的406亩到2012年的3000多亩,水果玉米产量达到了四五千吨。不仅合作社获得了稳定的利润而且也提高了村民的收入。马瑞强:“这两年农民相比较大田玉米来讲,它一亩地的增收在三百块钱左右,所以,去年我们种了三千多亩,每户平均十亩,相当于平均是增收三千块钱,总共增收九十多万将近一百万。”
目前,马瑞强已经签订的订单就有5000多亩,建成了水果玉米真空包装车间等生产设施,年收入达到60万左右,预计5年内水果玉米种植规模将达到5万亩。马瑞强:“合作社社员种植水果玉米比较效益还是比较明显的,现在比普通玉米每亩增收300元,2013年我们目前已经完成订单5000亩,预期每户2000到3000块钱的增收2013年预计增收150万元以上。”
马瑞强介绍,他今年发展种植的200亩水果玉米,180亩打算用来批发,按照最低批发价1﹒2元/个计算,总销售额为86万元,总利润为23万元;其余20亩用来零售,按每个零售价3元/个计算,总销售额是24万,总利润为17万元。马瑞强说,水果玉米还有第三种生财之道:那就是旅游采摘,下一步,他打算推出玉米汁和玉米粒,等玉米丰收的时候,举办一个旅游采摘节,游客在采摘园里可以边摘边吃,既品尝了水果玉米,又体会了农家乐趣。
2013年,马瑞强整整三十岁了。古人说,三十而立。他做到了。这一年,马瑞强成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研发的"水果玉米"品种种植也开始初见效益。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马瑞强把自己种植的玉米带到了会场,引起各方关注、尽管是第一次当人大代表,他却风头甚健,引发媒体多方关注,他也成为"水果玉米"最好的代言人。“马瑞强:我觉得创业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创业过程中,你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学着去解决问题,与人相处,处理事情。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讲成功与失败那又算什么,最重要的就是享受这个的过程。”
两会回来,马瑞强对中央的农业政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现在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玉米合作社,工作之余,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寻找一种可以推广的经营模式,带动其他地方的农民增收。
马瑞强:“作为一个创业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农民致富,这是我实现个人价值的一个梦,我的中国梦就是河套农业梦,我要实现一个经营模式的创新,它应该是一个企业加合作社加家庭农场加种植大户的三角结构的经营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要寻找到它的创新点,赢利点,通过创新实现种植水平的提高,实现农民的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更多2014考博信息请关注旭晨教育考博频道。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