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谈一谈电影创作中艺术性和娱乐性结合的问题。

在电影创作中,艺术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始终是一个充满张力却又不可或缺的命题。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如同硬币的两面 —— 艺术性赋予电影思想深度与美学价值,娱乐性则让作品具备大众传播的基础,二者的有机融合能让电影既触动心灵又引发共鸣,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艺术性与娱乐性的本质差异与核心诉求

  • 艺术性的内核:表达与探索
    艺术性强调创作者的个人表达,注重对社会议题、人性本质、哲学命题的深度挖掘。它常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如非线性叙事)、美学风格(如视觉隐喻、符号运用)或实验性手法(如抽象镜头、意识流呈现)实现,例如:
    • 塔可夫斯基的《镜子》以碎片化梦境叙事探讨记忆与时间,画面如诗般朦胧,观众需主动解构符号背后的情感逻辑,艺术性远超娱乐体验。
    • 贾樟柯的《站台》以纪实手法还原 80 年代青年的迷茫,长镜头与方言台词弱化戏剧冲突,却通过生活流叙事直击时代印记,艺术性服务于现实批判。
  • 娱乐性的核心:体验与满足
    娱乐性以观众体验为导向,追求感官刺激、情感共鸣或情绪释放,常依赖强情节、类型化元素(如动作、喜剧、悬疑)或明星效应实现。例如:
    • 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以紧凑的节奏、视觉特效和英雄主义叙事构建娱乐闭环,观众享受 “正义战胜邪恶” 的爽感,娱乐性是创作的核心驱动力。
    • 周星驰的喜剧电影通过无厘头台词、夸张表演和草根逆袭的故事框架,让观众在笑声中获得情感慰藉,娱乐性直接服务于大众消费需求。

二、结合的可能性:从对立到互补的三重路径

1. 以艺术性提升娱乐性的思想厚度

娱乐性作品若融入艺术表达,能避免沦为 “感官快餐”,让娱乐体验更具回味。

 

  • 案例:《寄生虫》
    作为商业类型片,它以贫富阶层冲突为核心,通过悬疑剧情(地下室秘密)和黑色幽默吸引观众;同时,用 “蟑螂隐喻”(底层生存状态)、阶梯空间符号(阶层隔离)等艺术化手法深化主题,最终让娱乐性服务于对社会结构的批判,实现商业与艺术的双赢。
  • 案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李安用 3D 技术打造的海上奇幻冒险极具视觉娱乐性,但通过 “两个故事” 的叙事反转,将娱乐性的冒险故事升华为对信仰与真相的哲学探讨,特效成为传递艺术思考的载体。

2. 以娱乐性扩大艺术性的传播边界

艺术性作品若注入娱乐元素,能降低观众接受门槛,让深度表达触达更广泛群体。

 

  • 案例:《大佛普拉斯》
    影片以底层人物视角揭露社会黑暗,黑白画面与荒诞剧情充满艺术质感,但通过 “肚财” 与 “菜埔” 的幽默互动、悬疑线索(车内秘密)的设置,让严肃主题包裹在娱乐性叙事中,既保持艺术锋芒,又让观众易于沉浸。
  • 案例:《让子弹飞》
    姜文以西部片的爽感节奏(枪战、台词梗)构建娱乐框架,同时用 “马拉火车”“真假张麻子” 等意象隐喻权力与革命,娱乐性成为解读艺术隐喻的入口,实现 “看得爽” 与 “想得深” 的结合。

3. 融合的极致:类型化艺术片的崛起

近年出现的 “类型化艺术片”,打破二者界限,以类型外壳承载艺术表达。

 

  • 案例:《水形物语》
    奇幻爱情类型下,包裹着对边缘群体(哑女、鱼人)的人文关怀,暗黑童话的视觉风格与浪漫剧情兼具娱乐性,而对 “他者” 的哲学思考赋予其艺术深度,类型元素与艺术主题浑然一体。
  • 案例:《逃出绝命镇》
    惊悚类型中融入对种族歧视的批判,“催眠梗” 与 “身体置换” 的悬疑设定极具娱乐性,而对黑人身份认同的探讨让影片超越普通恐怖片,成为兼具商业价值与社会意义的艺术作品。

三、结合的挑战:平衡的困境与常见误区

  • 误区 1:牺牲一方成全另一方
    • 部分艺术片过度追求 “作者表达”,忽视叙事逻辑与观众体验(如晦涩的实验电影),导致曲高和寡;部分商业片为迎合市场堆砌娱乐元素,缺乏思想内核(如低俗喜剧),沦为文化快消品。
  • 误区 2:机械拼接而非有机融合
    • 例如某些电影在商业剧情中强行插入 “艺术化” 长镜头,或在艺术片中生硬添加喜剧桥段,二者如同油水分离,反而破坏整体节奏。
  • 挑战:文化语境与观众分层的差异
    • 不同地区观众对 “艺术性” 与 “娱乐性” 的接受度不同:好莱坞更侧重娱乐性与工业化标准,而欧洲艺术片更强调作者性;中国市场近年虽涌现《我不是药神》(现实题材 + 商业叙事)等成功案例,但如何在主旋律、文艺片与商业片之间找到平衡点,仍需探索。

四、理想结合的范例:从经典到当代的启示

  • 《教父》:史诗叙事中的人性哲思
    黑帮类型的娱乐性(权力斗争、暴力美学)与对 “家族、荣誉、堕落” 的艺术探讨深度结合,科波拉用电影语言(马头隐喻、光影对比)将商业类型片提升至艺术高度,证明娱乐性可以承载厚重的人文主题。
  • 《盗梦空间》:商业叙事与哲学思辨的共生
    诺兰以 “梦境嵌套” 的科幻设定构建强娱乐性的悬疑剧情,同时探讨 “真实与虚幻”“记忆操控” 等哲学问题,观众既为烧脑剧情着迷,也为深层思考震撼,实现了商业与艺术的完美共振。

五、结语:在张力中寻找电影的本质魅力

电影的本质既是 “梦的艺术”,也是 “大众的文化产品”。艺术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并非简单的 “加法”,而是需要创作者在叙事逻辑、美学表达与观众心理之间找到 “化学反应” 的平衡点 —— 让娱乐性成为吸引观众进入剧场的门票,让艺术性成为留在他们心中的回响。唯有如此,电影才能既在市场中存活,又在文化长河中留下印记,实现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双重突围。


已有 0 条评论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