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9°

[考博动态]一名博士后的人生转折_考博_旭晨教育

人生轨迹不尽相同,有人期望顺意与平坦,有人选择挑战与艰难。在马海兵23年的军旅生涯中,曾经历了三次人生转折,每一次人生转折都是一次艰难的选择,每一次人生转折都是他满腔报国热情最完美的诠释。

子承父业披戎装

马海兵出生在山东省泰安市一个普通军人家庭,他的名字里就带着一个“兵”字。自幼海兵就和哥哥铆着劲比学习,比成绩,为的就是能像父亲那样做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名保卫共和国的军人。然而到了高中毕业,面对父亲长期在外执行任务,家中多病的母亲无人照料等现实困难,懂事的哥哥把参军的希望让给了海兵,自己毅然决定在家守业。海兵心里清楚,哥哥把自己的梦想交给了他,他不是一个人去当兵。在高考中,海兵技压群雄,高分考入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圆了自己的军旅梦。凭着一股不屈不挠的韧劲,马海兵年年被评为优秀学员,并因训练成绩优异荣立三等功。

连克难关结硕果

毕业之后,马海兵被分到了部队基层科研单位。从研究员到研究所所长,他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然而面对日益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他深深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

1999年夏天,上级给了马海兵所在单位一个读研的指标,凭着过硬的文化功底,他圆了自己的上学梦,到南京政治学院学习。在学院里,他就像一个小学生一样不懈努力,以全优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并不满足的他,拒绝了和战友一同回部队的邀请,毅然报考复旦大学软件与理论博士进修班。

一流的教育学府,一流的师资队伍,走进复旦大学的大门,马海兵心中更多的不是喜悦,而是沉重的压力。面对地方品学兼优的同学,他暗下决心:一定不能给这身军装丢人!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导师天马行空的授课方法、身边同学见诸报端的篇篇论文,让马海兵有点着慌。一贯倔强的马海兵发誓要迎头追上,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和一篇又一篇新颖的论文,马海兵终于攻克了博士学位。

有些战友疑惑:当兵的要那么高的学历干啥?可是海兵却认为:面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社会,部队就得要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于是固执的海兵再一次作出决定:要么不做,要么就做最好,去读博士后!又是三年寒暑,又是三载磨砺,海兵最终成为了博士后,站在了同龄人中顶尖的位置。

三尺讲台育英才

走出复旦大学校门,马海兵就被分配到武警上海政治学院当了一名普通教员。虽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在关键时刻闹出了笑话,本来改好的课件怎么也播放不出来,惹来学员们的一阵笑声。这深深刺痛了年轻的博士后,他痛定思痛,找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缺少实践,不能转变好角色。他虚心地向学院的老教授老教员们请教,在课间与学员交流,逐步掌握了授课的技巧。他的辛勤努力没有白费,逐渐获得了同事和学员的认可,并在2010年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

上天注定要好好考验这名军中骄子。2009年6月,学院第一次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作为高学历人才的马海兵当仁不让成为了课题带头人。从装备技术到理论研究,从院校教员到课题带头人,从轻车熟路到全新领域,这对于一向喜欢攻克技术难关的马海兵来说,注定要面临一个十分痛苦的转变和适应的过程,经过一年“黑暗”中摸索,第二年他们拿下了全部课题,开了学院第一次在省部级课题基金立项的先河。同时,马海兵再次带领一班人参加学院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这在学院也是第一例。

马海兵找到新的目标。在学院领导的大力关怀下,他4年搞出7项科研成果,带出5名业务尖子,先后主持编撰了《政治工作信息化概论》等著作,在国内外知名报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2012年荣获军队育才银奖。

本报通讯员 徐连宗 魏培武 记者 朱斌



已有 0 条评论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