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考博动态]大桥上走来个博士后_考博_旭晨教育

大桥上走来个博士后

来自浙江各地的十位科学家,日前从奋战的实验室、农田、工地走到聚光灯下,走向“十佳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领奖台,他们都是科研领域自主创新的佼佼者。

郭健也在其列。他是舟山市大桥建设管理局副局长、教授级高工、博士后,曾经参与钱江四桥、舟山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看到“博士后”这三个字,人们都会问:这得读多少书,才能冠上这三个字啊!

对于郭健来说,“博士后”是从工地上走出来的。为了保证舟山跨海大桥桥梁接缝的完美无瑕,他曾连续几个月泡在工地上测试数据;为了组织工程技术的集成创新,他连续几天不睡觉改进数据分析方法;为了省时间,他曾一次性买一星期的菜回家。

郭健的办公室外,舟山跨海大桥在浪里云间出没。这座世界规模最大的陆岛联络工程,全长约48公里,由5座桥梁组成,堪称“桥梁博物馆”。其中的西堠门大桥主跨1650米,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箱梁悬索桥,它横贯在海天之间,弧形的悬索勾勒出动人的曲线。

西堠门大桥没有桥墩,它“漂”在海上。桥的精确合拢,是建造难度最大的地方。“这就像两个人都拿着几百米的木板朝对方伸出去,在风口浪尖上,怎么才能让两块木板对接得天衣无缝?”郭健创新性地借鉴了航天的测控技术和对接技术,让每一段桥面的铺设就像设定的飞行轨迹一样,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

“人生就像桥,每往前延伸一步都要踏踏实实。”郭健说,桥梁建造不是闷头在实验室里空想,双脚要沾满工地的泥浆,研究要经得起实践检验。外人看来,桥梁建设总是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相关,而在郭健看来,随着智能材料、信息技术和智慧交通的结合,未来的大桥一定是有“生命”的。一些监测传感器和智能设备,成为大桥的“神经”和“大脑”,它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哪里需要维修,甚至还会“自我修复”。




已有 0 条评论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