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旭晨教育考博频道。
羊城晚报的那份油墨清新,几乎见证着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到一个大龄青年的成长过程……”今年28岁的广州女唐迁乔如今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博士生。正在紧张准备博士论文答辩的她,在网上看到了“寻找金牌读者活动”。隔着太平洋,她在电脑上敲下自己跟羊晚二十来年的情分。
趴在羊城晚报上识字启蒙
唐迁乔是一名地道的广州80后。通过越洋电话,她向记者娓娓讲述她和羊城晚报的故事。她说,羊城晚报和香港翡翠台的动画片,是尚未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童年两大快乐源泉,“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我每天放学回来雷打不动的习惯,必定是从信箱拿出羊城晚报和打开电视机。”
唐迁乔的爸爸同样是一名“晚报粉”,他清楚地记得,女儿还在小时候,小小人儿几乎是趴在报纸上来“读”报。“我已经不能准确记得从几岁开始,养成每天去翻那一页页报纸的习惯。但爸妈坚称,我四五岁时就喜欢趴在报纸上找自己认识的字,还要大声地读出来以彰显自己‘学识渊博’。”唐爸爸也会借机,教女儿认识一些新字。
忘不了等球赛比分的激动
读小学后,唐迁乔最爱读羊晚的娱乐版,各类港台明星的花边新闻她都读得津津有味。“往往是我拿一份娱乐版,老爸一份社会版,两父女看得入神时连晚饭都不愿吃,只剩老妈一个人在饭桌前干瞪眼。” 中学时代,唐迁乔疯狂迷恋足球,“当时几大欧洲足球联赛的赛事往往都在半夜进行,在老爸老妈的严密监控下,我几乎不可能看直播,通过网络得到消息更是奢求。”
唐迁乔说,那时最快最新的消息来源便是下午出街的羊城晚报。“球赛后,心急如焚的我往往都等不到回家拿报纸,直接就厚着脸皮凑在学校门口的报纸摊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比分一瞄,然后立马在摊主好气又好笑的眼神下灰溜溜地‘夹着尾巴’走人。那时候晚报体育版上的一行小字和几个数字便可以让我一连高兴好几天,比起长大之后为了种种烦心事计较煎熬的日子,很是怀念当年的一份报纸便能带来的简单小快乐。”唐迁乔在写给“金牌读者”的信中感言道。
初三时第一次投稿便见报
教师节前夕,羊城晚报以“我爱我师”为题征文。当时就读初三的唐迁乔,将师生关系比喻为“猫鼠关系”,写了一篇《以“鼠”为友的“猫”》的文章,投给羊晚。那是她第一次给羊晚投稿就成功见报,大大鼓舞了她。之后,她便一发不可收拾。
2001年,唐迁乔参加了由新快报组织的澳洲游活动。回来后,她给羊城晚报旅游版投来自己的旅行见闻,于是便有了《一个15岁中学生的澳洲环保行》上下篇。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备战高考的日子里,羊城晚报旅游版成了唐迁乔暂时逃离习题和课本的精神伊甸园。“看着报纸上那一帧帧斑斓景色,读着那一篇篇精彩的游记,我也开始幻想自己有一天能涉足笔者去过的天涯海角,去触摸那绚丽的春樱秋枫,在山顶看日落月升,在海边看潮涨潮退。于是每个星期一的旅游版便成为支持我在题海中奋力前进的最大动力。”唐迁乔写道。
出国也不忘读羊晚电子版
2004年,唐迁乔考上了浙江大学。大一时,她申请到奖学金,可以到千里之外的新加坡读书深造。此后,她在新加坡一待就是九年,从此她不得不跟羊城晚报的实体报纸说拜拜了。唐迁乔说,她刚到新加坡时,面对着一个全英文的、陌生的环境,花了很多努力去适应。渐渐地,她担心自己的中文水平会退步, “在那里,基本上说、听、读、写都是英语,新加坡本地的华文报纸也不多。”于是,在狮城通过互联网看羊城晚报电子版,成了她的习惯。
人在国外,唐迁乔也获得了更多出游的机会,于是,时隔几年,唐迁乔又给羊晚的旅游版投来一份关于英国湖区的稿件。这一次,稿件也被选用了。唐迁乔说,看到自己的文字和图片被刊登在报纸上,成就感和惊喜,绝不亚于自己在国际学术期刊成功发文的心情。
此外,热爱家乡美食的唐迁乔,还嘱咐母亲将羊晚的美食版留下来,等到她放假回家后,可以阅读纸质版。待在广州的假期里,她会出门为父亲拿一份羊晚。当然,她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跟父亲抢着看报纸。而是等他看完,自己再接过来看……
更多2014考博信息请关注旭晨教育考博频道。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