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考博动态]2014国考面试热点之清华博士“弃研从教”_考博_旭晨教育

2014国考面试热点之清华博士“弃研从教”

随着2014年国家公务员进入面试的名单陆续公布,面试已经迫在眉睫,而最难准备的社会热点新闻类成为了考生们普遍头疼的问题,该如何有效的备考此类面试题型,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特准备热点、模拟及解析,希望可以帮助广大考生踏上胜利的彼岸。

热点概述

近日,清华博士生萧杨突然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其导师写下3000多字的长信,表达惋惜与困惑。数日后,萧杨在一个社交网站上贴出一封长信回复老师,“我已经厌恶科研了。”

这件事引起群众的热议,有人认为按照传统的所谓“人才观”,博士的工作定位就是搞科研,起码也得在高校里混,唯其如此,才算“人尽其才”。如果到中学当老师,或是干别的营生,就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

也有人认为人才就是某一行当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或领军人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当之间无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干得一般化与干得出彩之分。当中学老师也不轻松,若要当一个优秀的中学老师就更不容易了。正是成千上万的普通老师构成了最可爱、最受尊敬的“园丁”群体,没有他们默默无闻的辛勤培育,哪能有各行各业的栋梁?哪能有宏大的建设者大军?搞科研有意义,搞教学也有意义,萧杨的选择无可厚非。

相关评论

@青年时报:王军荣

有些人很喜欢做科研,自然不会觉得累,但如果没有兴趣,肯定会是累的。正如萧杨所说:“做科研太累,当我决定退出科研的时候,心里是久违的无比的轻松。”既然他实在不愿意做科研,即使是强求,又有何用?

博士当中学老师绝不是坏事,无论对于他个人还是社会来说,都是幸事,因为他自己对科研根本就没有兴趣。

@安宝日报:张玉胜

清华博士生逃离科研而执教中学的变故,让社会舆论陷入纠结。有人为博士生“大材小用”而惋惜,有人诟病当事者自私畏难的功利选择,也有人为年轻人追求兴趣的个性叫好。笔者以为,这绝非一般的“改行”与“跳槽”,不失为对时下教育模式的有力叩问。无论是对于我们的大学生、小学生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具有反思效应。

首先,“理想”教育莫要天真。引导孩子们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还应练就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坚韧性格。

其次,缺乏“兴趣”难以成功。应该说,萧杨弃研从教的选择是“兴趣”战胜了“天赋”,“理智”战胜了“盲从”。

其三,“功利”心态应当反思。

兴趣固然是动力,但兴趣不等于热爱,更不代表理想。

@新华日报:网友观点

我坚持认为:博士当中学教师是一种浪费,特别是像这样有天分的理工科博士。我绝不怀疑中学教师的重要性,我的数学兴趣也是被几位中学教师培养起来的。但是,理工科博士生从大学开始,近十年学的知识全部与中学教育无关。特别是研究生的五年,国家的投入、导师的心血、个人的努力,全部变成无用功。而当教师应有的训练,如心理学、教学法,包括对中学课程的研究,通通都没学到。

他接受了残酷的训练,开始能在国际前沿工作,并有能力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也得到国际同行一定程度的肯定。现在他要抛弃这一切,去做他不熟悉,而又不是他所长的工作。在我看来,这简直是年轻人任性胡闹。年轻人,应当去追求最艰苦,然而却能让你的生命最闪光、最灿烂的那种事业。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追求“做我所能达到的最好,能挑一百斤,就绝不挑九十斤”的精神就无愧人生了。不要以“当中学教师也能对社会做贡献”当借口。如果姚明当年害怕出国竞争激烈,不去NBA,而去少年体校训练小孩,如果刘翔当年怕训练艰苦,不去破世界纪录而去当中学体育老师,相信他们也会对国家做出贡献,但是,难道那不是一种痛彻人心的浪费吗?

@ 网友观点:萧杨的弃研从教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选择,而是体现了一种快乐工作能力的彰显,一种对人性化美的勇敢追求。萧杨选择了中学教师,可能就等于选择了自己的快乐源泉。这份工作能够给他带来快乐,他就具备了快乐工作的能力和快乐工作的条件,他快乐的是工作,而工作的过程又是一种快乐,这难道不是人性美的最好体现吗?当下,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人失去了快乐工作的能力和条件,只能为求职而工作,为生存而工作,甚至将工作视为一种痛苦和折磨。其实,这是一种无奈与悲哀,也是对人性美的一种摧残。

萧杨弃研从教,是他真正认识自己,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最明智的选择。他看重的不是金钱和地位,不是荣华和富贵,而是自身的愉悦与价值。



已有 0 条评论

    我有话说: